点击下载生意通,与百万生意人谈生意!

印金

相关词条
印金
烫金
中国纺织品印金之名不少,如贴金、销金、屑金、明金、泥金、金泥、描金、洒金、撒金等。但是,最为基本的印金工艺不外乎两种:一是贴金工艺,二是泥金工艺。 一,黄金的利用及其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黄金呈黄色,永不变色,光芒四射,魅力诱人,十分珍贵。黄金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其物理性能特别优越,如不怕侵蚀,不受风化,延展性强,硬度2.5-3.0,便于加工。黄金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它从医开始便被上层社会所垄断。   在我国,黄金利用史的起点是青铜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3800年的卡约文化时代和殷代,此前已经在北方草原和中原一带初见端倪。对甘肃玉门火烧沟新石器时代晚期四坝文化墓葬出土铜器进行的定量成分分析和金相检验、表面定性成分分析以及表面局部除锈分析结果显示,当时已经有多样的铜器材质,另外有元素多样化且含量较高的杂志。虽然我们暂且没有证实这些多样铜器材质以及多样化杂质中是否包含了黄金类金属元素,但是可以肯定,多样化金属材质的利用有助于人们发现黄金并加以利用。此外,黄金的利用在西南地区也有过短暂而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但最终融溶于中原文化而消逝。   加工黄金的技术似乎从一开始就为后来纺织品印金做好了准备。纺织品印金是一个总称,具体包括贴金、泥金等,而其中出现最早并且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印金方法便是贴金。贴金的黄金需要制成金箔,而我国黄金加工就是从制作金叶片开始的。金叶片的厚度虽然远比金箔要厚,但其总体发展趋势是平面化。如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金银器出土于青海卡若文化、甘肃四坝文化,均以金叶片和金丝为其原料。据考古发现,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的漆器镶嵌有金箔装饰,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出土有金泡和桥形金片,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夔龙纹的金叶装饰品。这些考古记录证明了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能够掌握和利用黄金最富延展性这一特点,加工出像安阳殷墟发现的厚度仅百分之一毫米的金箔。制造金箔为纺织品印金工艺的出现奠定了材料加工的技术基础。 二、纺织品印金之名及其工艺  【贴金】是将金箔黏贴在纺织品上面。迄今见到最早的贴金纺织品实物出土于新疆营盘汉晋墓地。贴金纺织品工艺最具技术性的环节在于金箔的打制和胶黏剂的利用。   金箔使用黄金锤成的薄片,现代民间传统工艺制作金箔,以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为主要原料,经千锤百炼的敲打,成为面积2.5平方厘米的金叶,然后夹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再经6至8小时的手工锤打,使金叶成箔,面积相当于金叶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天工开物》卷中《五金·黄金》记载:“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黏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中,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8斤)。”于与现代民间金箔制作工艺大致吻合。传统制作金箔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至今在民间工艺中仍细分有配比、化条、拍叶、做捻子、落开子、沾捻子、打开子、做开子、炕坑、打了细、出具、切箔等十二道工序。最后制成的金箔色泽金黄,光亮柔软,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厚度低于0.12微米。   胶黏剂的选用,历代都可能用所不同,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难以确定。不过,通过查考文献记载和民间工艺调查,大致在古代被用作印金黏合剂以及掺合剂促黏的材料有大漆、桐油、楮树浆、桃树汁、骨胶、鱼胶、糯米糊、大蒜液、豆浆黏液、冰糖水等。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中国特产,故泛称中国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经加工后制成。漆的利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了商代,色漆更加丰富且出现得了在漆器上面黏贴金箔和镶嵌绿松石的工艺。历经西周、春秋,漆器制作技术日精,在汉唐宋元得到长足发展,并沿用至今。历史上的大漆曾用以涂饰宫殿、庙宇、车船、棺材和家庭用品。加漆纺织品有漆纱等。桐油,是从中国特产油桐种子中榨出来的一种干性植物油,主要成分是桐油酸。桐油具有迅速干燥、耐高低温、耐腐蚀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漆、建筑、印花、油墨、造船业等制造工业。如在制漆中,因桐油膜亮度比漆大,但抗老化性能不及漆,漆产量比桐油小,成本亦高,所以把桐油渗入漆中,既可对漆起稀释作用,改善漆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古代建筑中用糯米饭拌以桐油石灰来黏合砖块,这种黏合剂的强度甚至超过现代的水泥砂浆。在印花中,蓝印花布是利用油纸镂花版确定图案位置,这种油纸镂花版由桑皮纸用柿漆裱成。刻版方法和阴刻剪纸相通,只是连线要牢,强调匀称,防止翘角。纸版刻好后再涂一层桐油,一是增加牢度,二是使之不易透水。王㐨(xù)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以及马王堆的汉代印花做过涂料染色和印花实验。在实验中,王㐨采用的是以蛋黄乳化少量熟桐油再混入颜料制成的色浆,因为他认为汉代朱染织物色浆中的黏合剂,除了各种胶类之外,使用干性油(比如熟桐油等)的可能性很大。楮树浆,既楮树汁液。楮树,又叫构楮树、构树,属桑科植物,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子有时缺裂成对称,果红色可吃。构楮树乳汁内含有酚类化合物,具有与漆酚相似的优良黏合作用。构树的俗名很多,诗经称为“谷”,树皮含有丰富的纤维质可以用来造纸,所以称为造纸树;楮树,树液如乳汁,所以称奶树,农民以其树叶喂食鹿、牛、羊等动物,所以又称鹿仔树。《天工开物》卷中八《五金·黄金》:“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黏贴,贴金字者多用楮树浆。”桃胶,又名桃树胶,为桃、李、杏、樱桃等树干分泌的脂胶,桃树以山桃树为主。桃树原产我国,《诗经》中即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佳句,现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桃胶是半透明的多糖物质,用途广泛,纺织工业中北用作酸性印花浆料,花筒雕刻工艺用作保护胶剂,印刷工业用作金粉胶黏剂,调和制作颜料,可使用、药用和做纸品黏剂,可替代进口的阿拉伯胶。明胶,是一种从动物(牛、马、猪)的结缔组织(皮和骨)中经过多步骤的漫长降解而抽提出来的一种蛋白质,使用历史久远。与印花工艺相关的传统制墨以及颜料生产中常用明胶作为调黏剂。调和颜料的明胶也叫黄明胶、广胶,多产于广东、广西,是用牛、马的皮、筋、骨、角制成,黄色透明,成方条状,无臭味。加水用微火融化,只用上层清轻的兑入颜色,下面浑浊的不用。阿胶,又叫傅致胶,也是用牛马等兽类的皮、筋、骨、角制成的,出山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的阿井。胶有三种,清薄透明,色淡黄的,选作兑颜料用;另一种清而厚的,或黑如漆的入药用;其余浑浊不透明的,只可以黏器物用。画家用时,也加清水微火融化,只用上面的清水。糯米糊,以糯米煮制的浆汁。糯米别称江米、元米、酒米,糯稻为中国栽培的稻的一个变种,米粒乳白色,胚乳多含支键淀粉,易糊化,黏性强,胀性小。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料。另外,民间制衣糊料、张贴市肆檐下的春联也常用糯米糊。根据民间艺人的说法,传统贴金装饰技法是将金箔用竹钳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底子上,贴金的底子,用鱼鳔胶水遍刷一层,这是唐宋的古法;用构树津液,是关中一带的方法。豆浆黏液、大蒜液、冰糖水都可用,一般在布上用大蒜液,在壁上和木板上,用“金胶油”,在线条上用“沥粉”。此外,传统工艺中用于黏合的材料还有虫胶、马铃薯汁胶等。   贴金所用金箔多称片金,有一定的厚度和牢度,通常根据花纹需要可以再没有背衬的条件下进行剪贴黏贴,经捶拍附着于纺织品。后来,可能出于经济的考虑及技术本身的发展,金箔制得越来越薄,脆弱到了吹絮若鸿的境地,便无法再以剪贴黏贴,所以,利用整张金箔铺箔黏附成取代贴金印花的主要方法。在金代,这种方法可能已经用于建筑装饰。《金史·本纪》第五“海陵”:“宫殿之饰,遍傅黄金而后间以五采,金屑飞空如落雪”,记录的大概就是铺箔黏附的贴金工艺。铺箔黏附用的虽然是整张金箔,但实际上只有预先印有黏合剂的花纹处固着金箔,其余未黏着的碎金箔都要在最后抖落掸尽、销毁,“销金”可能因此得名,故又称屑金。屑,碎末也。然而金人避讳,所以改销金而言“明金”,宋人刚好相反,喜欢以销金谐音消灭金国,因此销金之名流行,屡见于文献,元代则沿袭宋代,多用销金之名。   【泥金】是将金粉与胶黏剂调和成泥后印或绘于丝绸表面的加工方法,泥金的方法与中国的绘画传统联系紧密,因此其历史可以追溯得较为久远。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泥金纺织品出现时间并不算太早,汉晋时期只是一个开端,真正流行则是到了唐代才开始,因为泥金工艺师以金粉的制取为技术前提的。   传统金粉的制作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磨削法和助剂研磨法。金粉的磨削法选用翡翠屑金,如《本草纲目》所列金药“金屑”条,以及《续博物志》载:“物有异而相制者,翡翠屑金……”翡翠屑金即利用翡翠石使黄金碎成粉末。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也提到过翡翠屑金:“而翡翠屑金、人气粉犀,此二物则世人未知者。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后,予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砚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助剂研磨法又细分为二:一是采用金箔+腻粉+牛乳,用文火煎致乳尽,金箔如泥,再于火上焙干,研为粉末,这是用中国中药制金粉的方法。其二是狐刚子法,见胡刚子著《出金矿图录》、《五金粉图经》,其工艺技术如下:“消新出狂金、银投清酒中,淳酰中,若(或)真蜜中二百度,皆得柔润……尔消投猪脂中二百遍,变得成柔金。打成薄(箔),细剪下,投无毒水印为泥,率金一两,配水银六两,家麦饭半盏许,合水。于铁臼中捣千杵,候细好,倾注盆中,以水(淘)去石,详审存意,勿令金随石去。研讫,筛粗物,更研令细,勿置土釜中,覆荐以盐末,飞之半日许,飞去汞讫,沙(淘)去盐,即自然成粉。”黄白师狐刚子在其《出金矿图录》中,对金银矿种类、分布、品味、真伪辨识、冶炼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论述。为减少金、银毒,首创了“炼金银粉”法,并相沿至明代,后因医学禁用而被淘汰。但作为非药用金粉制取在民间或有传承。   【洒金、撒金】之名应与泥金相关。洒金、撒金又可能是指同种工艺。一般认为,洒金的工艺是按花纹印胶黏剂,然后以金粉洒于其上,有胶黏剂的地方黏着金粉形成花纹。但是,“洒金”或“撒金”之名在元代以前的文献中未曾有过记载,沈从文在《谈金花纸》一文中曾引明屠隆《考盘余事》中提到的明代“细密洒金五色粉纸,五色大帘洒金纸、印金五色花纸”,但没有言及洒金纺织品。明代有关于“洒金纸”的记载,未见其实,故很难说明其面貌,但考证清代苏州织造局的一份上奏文件:“又五色洒金绢,每张长一丈六尺,宽六尺,每尺用加重细洁纯净骨力绢,需银一两,颜料练染工银三钱,真金箔一钱四分七厘,洒金工银三分一厘,每尺一两四钱一分八厘,每张银二十三两六钱四分八厘。”这一份关于同治八年制造五色蜡纸工料价目,说明了洒金并非用金粉,而是用金箔。所以沈从文在谈到金花纸一般性加金技术处理时总结为三种方式:“一、小片密集纸面如雨雪,通称‘销金’、‘屑金’或‘雨金’,即普通‘洒金’。二、大片分布纸面如雪片,则称‘大片金’,又通称‘片金’,一般也称‘洒金’。三、全部用尽的,即称‘冷金’(丝绸中则称‘浑金’)。”
关键词
印金
赞助商链接